内容 |
说浪漫期之前,我们先来探究浪漫期的起源和来源。作为世界上少数需要别人照顾的生物,我们人类在与母体分离后,在1-2年内还能存活下来,曝光情感机构所以我们也就有了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以及所谓的生存焦虑。 存在焦虑,作为人类作为无始以来的一种基本人性要素,人们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曝光情感机构一旦沉寂下来,我们潜藏的不安全感、对世界的疑惑和对未知的恐惧便浮上台面。人可以透过「活动」,使自己忙碌,沉浸在某种概念之中,以逃避出现的存在性焦虑,在活动中寻求意义,以满足感、归属感创造意义,从而产生文明、现代科技、劳动等产物) 初出茅庐的我们,既没有「个性」的因素在,也只是透过父母与自己接触的人事物「物化」来满足自己的不安全感。小时候,我们不会(也不想)体认父母其实也是脆弱的个体,我们认为父母是全知全能的「照顾者」,并延续孩童时代的模式,我们会对未来、爱等产生憧憬和幻想,认为会有一个「外来者」来弥补人生的遗憾和不完整,或是那个人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想要的生活,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感觉,并否认人的「孤单」的本质。 成长过程中,我们对这份爱的憧憬和想象逐渐变得更加具体,细节也变得更加完整。(二战期间,德国人在普通文件的“句点”中隐藏了一些微缩照片,这些照片中包含了大量密密麻麻的信息,当成功送到目标人物手中后,这些信息会被放大以供阅读。)对爱情的想象就像是一张微缩照片,当它被放大时,当它能“触发”微缩信息时,就形成了所谓的“浪漫期”。 恋爱期间,由于双方彼此不了解,我们所爱的其实是对方的“想象”和自己的“投射”,而非对方的本体和个体。这一时期,我们彼此以“物化”的观念相处,是“意象”与“意象”的对等,而非“人”与“物”的对等。恋情阶段的维持始于“信息不足”,我们在约会后,依赖彼此回家后的相互编织想象,并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 注:信心不同于希望,希望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而信心是接受和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