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厌倦,有些厌恶。回家的脚步非常迟缓拖拉。我想走走,一个人走走。好像街道都是新的。这是我现在下班时常有的状况。我是个正统的人,结婚以来就以婚姻家庭为重,凡事考虑,凡事珍重。我想我的所做所为应该不会让人落一个“不”字。生了孩子后,夜里孩子要照顾也是我自己起来,一来是担心孩子,二来也体谅他人,包括老公和婆家人。产假休后,白天上班,夜里还要照顾孩子,体力肯定消耗是大的。现在感觉身体都有些吃不消了。这些事,好像家里人都习以为常了。我们现在与公婆一起住,还有未婚的小姑。我人有些累时,他们一碰到“该”我的事时,也会催促,我能感觉到有一种责备,我也得当一个好媳妇,好老婆,而不只是好妈妈。老公也跟一个无声的回忆一样。现在对家庭充满了厌恶、憎恨,对婚姻厌倦厌恶,厌恶见到老公和他家里人,一句话都不愿意多说。下班回家没有积极。我好累啊,老师,我充满了厌恶与憎恨,我要怎么办? 导师解答: 能感受到你的疲惫,以及你的诉求。这些事情本来可以一家人搭把手的,但在你消耗极度的情况下,却依然没有得到支持。1、逻辑“我想我的所做所为应该不会让人落一个“不”字。”如果这种做法是做为保护自己界限的做法,即我做我认为该做的,其它的事情我不搭界。你在自我保护,同时也保护了关系。但如果这种做法是为了按什么都对的标准去呈现你的角色功能时,比如媳妇,比如老婆,比如母亲,那很有可能会有机会让自己变成什么都不对。当按这种模式去执行时,其实是远离自己的诉求与标准,而是按他人的标准来执行。你主动地踩过自己的界限、无视自己的界限,比如你的诉求,比如你的标准。你感觉自己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或者期待是什么呢? 希望他们也按什么都对的标准来执行,还是要反馈给你所期待的呢。不管是哪一种期待,这样的期待不一定能够实现。按什么都对的模式来呈现时,表面是配合,实质上底下是一种对立、一种防御。我做我该做的,能给自己自由,能给他人以自由。不允许自己自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也就不能给他人自由。怨恨、冲突由心而生。2、情绪厌恶、憎恨这里事实上是自爱自保的情绪、动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负面的情绪。厌恶、憎恨背后是一种期待与诉求。也是自己无力为自己的需求去负责的一种表现。当能够照顾自己时,何必怨恨他人。也不必再去透支自己。过度地付出往往因为自身的没有安全感与依赖,厌恶、憎恨却是因为诉求不达。学会爱自己是你必要的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