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情感问题:

 

标题 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类别
内容
     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那知道了什么是意象,那知道 什么是知觉 吗?
    
     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心态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对深度知觉进行了实验。1960年的春天,心态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让繁忙工作带来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她欣赏了峡谷那奇妙无比、变幻莫测的景色后,在峡谷边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无意问回头眺望,身后是犹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测的峡谷,她顿时紧张得心跳加快,浑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带后,她低下头看着怀里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心态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指感觉到原始刺激,并将原始刺激组织成可识别、可解释的意义的过程。那婴儿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深度知觉,并对此有所反应?她决定进行研究找出答案。
    
     为此,吉布森设计了一个人工悬崖——“视崖装置”来进行测试。这个装置是一大块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把婴儿放在这个狭小的中央板上。板一侧的玻璃上铺有一块黑白棋盘图案的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来就像一个“浅滩”。在中央板另一侧的玻璃下面约一米处铺上同样棋盘图案的布,给婴儿造成一种错觉,这一边似乎是“悬崖”。如果婴儿待在浅滩的棋盘图案上,他可以探望“悬崖”但不会跌下来,因为这实际上是一块平整的玻璃板——“视崖”一词由此而来。
    
     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吉布森刚开始选择了30多个6个半月到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她将婴儿放置在视崖的中央板上,让母亲交替站在视崖的深侧和浅侧召唤自己的孩子爬向她们。最初的研究结果是,有27个婴儿愿意从中间的平台爬到“浅滩”上,仅有3个孩子能够“冒险”爬过“悬崖”来到母亲的身边。吉布森还发现,当母亲在“悬崖”这边召唤孩子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但没有爬向母亲,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则是探头看看“悬崖。,又抬头望望母亲,哭叫了起来。
    
     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他们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凸凹等。
    
     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孩子与成人的情感交流对儿童知觉品质、情绪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后,在视崖面前会犹豫不决,此时,如果母亲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那边,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的表情*婴儿跨越过去的可能性就小得乡,甚至可能哭起来。利用视崖装置进行的实验显示,婴儿会将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母亲)提供的安全或危险的信息作为他们情绪行为的社会性参照物。婴儿与成人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并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判断和行为的调整。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6 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