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一个9岁男孩放学一进家门,就兴奋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试卷给父母。爸爸打开试卷,23分的成绩让爸爸惊讶地说:“哇,考了23分!”一旁的妈妈开心之余开启了夸夸模式,“太棒了,儿子!” 这个反应的确有点出乎网友意料,对此孩子妈妈解释,自己儿子刚上二年级。上次考试只考了4分,所以这次试卷发下来后,看见23分觉得大有进步所以很激动。“只要孩子努力了,再小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易倾诉情感网https://www.liwugo.net)的确,从4分到23分,孩子是在进步,父母的态度也让人觉得很温馨。然而,评论区却吵翻了。有些网友站在父母一边,认可这种鼓励式的教育。也有一些网友表示了质疑,按理说,小学二年级这个成绩怎么也说不过去,这种点赞不是盲目的吗?随后,孩子的父母也解释了,因为儿子有自闭症,发育迟缓,别说考多少分,能顺利融入班级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事情的真相已经揭开,但对于夸奖式教育,网友们却没有停止辩论。这几年,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被很多父母奉为育儿金句。于是,很多父母便认为只要夸夸夸,就能对孩子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这种想法极其盲目。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夸奖孩子,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孩子的“玻璃心”, 是父母无脑夸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样的重要”。我们这代父母,在反思过批评式教育的弊端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捧杀”。套路或技巧或许可以暂时帮我们达到目的,但唯有真诚才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敏感,真心实意的表扬还是别有用心的操控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需要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公共场所不停喧闹的孩子终于安静下来,我们夸TA:“宝贝真懂事”;考试刚刚及格,我们夸TA:“宝贝真努力”画了一幅说不上像样的画,我们夸TA:“宝贝,你真是个天才”在父母眼中,孩子满身都是优点,他们会反复地把这些优点宣之于众。而在这种环境下被捧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虚假且脆弱的自尊心,听不得批评,输不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玻璃心”。善用表扬与肯定:孩子需要表扬,如何表扬才是关键,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表扬与肯定并不是为了控制与打压,而应该基于事实,从客观出发,转换角度,关注细节,只有发自内心的表扬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并学会反思。主持人金星曾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她的朋友是“夸奖式教育”的信奉者,“你是最棒的,是妈妈的骄傲!” 这句话被她挂在嘴边。有一次,儿子参加了一个书法比赛,信心满满的孩子却连一个奖项都没拿到。他冲着妈妈大喊:“我不是最棒的吗?为什么会不得奖?”接着又跑去找老师理论,甚至愤怒地把自己的参赛作品撕烂。在孩子小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父母,如果父母总是贬低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同样,如果父母天天夸孩子聪明,有天赋,是个天才,孩子同样会活在这种假想中。一旦面对真实的世界,他们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特别,原来自己非常普通,这种巨大的落差会让他们十分痛苦,无法接受。当初被捧得多高,日后也容易摔得有多惨。在电影《垫底辣妹》中,男生玲司因为成绩太差,被妈妈送到了补习班老师这里。坐在办公室里的母子俩,一个焦虑不堪,一个置身事外,沉迷于手里的游戏。(易倾诉情感网https://www.liwugo.net)与老师交谈中的妈妈不断冲着儿子说:“这孩子很聪明的,只要他想做,一定能做到的。” 老师指出了问题的症结:“玲司妈妈,只要做就能做到,这句话是不好的,假设玲司做了却没做好的话,就是证明自己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了。” 夸奖本身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对于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比如漂亮,聪明过度夸赞,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好是因为天赋。空洞地夸奖孩子,会让孩子不断放大自己的失败感, 进而选择逃避,索性拒绝挑战。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其实是在不断传达一个信号:“如果要保持住聪明人设,就不能去冒险犯错。”因为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有失败,也能保住自己“聪明”的光环,这样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很多孩子的坚韧,自驱力,恰恰就是在父母一声声“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中被消磨殆尽。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易倾诉情感网https://www.liwugo.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