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近日,又有一对高中同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已经是笔者身边第三对从早恋走向婚姻的案例了。看着这些幸福的瞬间,笔者不禁感慨:难道早恋的成功率真的这么高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幸存者偏差,早恋能够走到最后的毕竟是少数。但早恋现象依然引起了笔者的好奇:那些早恋的朋友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个小调查,采访了身边的几位“早恋友人”,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情感历程。 幼儿园里的“求婚” 青风回忆起自己幼儿园时的一段趣事。那时,他特别喜欢一位笑起来超甜、衣服超漂亮的女老师。为了能和老师“回家”,他甚至用草做了一个戒指,给老师戴上,并承诺要娶她。然而,这只是孩子天真无邪的想法,老师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尽管如此,这段青涩的情感依然让青风难以忘怀。 小学生的“假戏真做” 明天则讲述了自己小学时的一段“早恋”经历。在乡镇小学里,他和班上的一个小混混成了“老三”,并被对方选为“心上人”。虽然他们之间的“恋爱”更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但明天却发现自己在对方转学后,竟然有些想念他。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原来自己也会对一个异性产生特别的情感。 英文情书与朗读课 七棵树则分享了自己初二时的一段暗恋经历。她暗恋班上的一个男生,虽然对方并不帅,但成绩很好,字写得特别好看。有一天,她竟然收到了对方用全英文写的情书。虽然她因为“好学生”的包袱而拒绝了对方,但对方却每天都在教学楼大声读英文,直到她进教室。这段经历让他们成为了较好的朋友,友谊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这些故事或许会让你感慨:孩子们都好早熟啊!但心理学家们却认为,“早恋”这个词并不好,因为“早”这个词代表了存在某一种标准,但目前根本没有这个标准的界定。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词来概括:异性来往亲密。 那么,这些孩子真的恋爱了吗?心理学家们认为,这要看他们是否具备爱情三元素:激情、亲密和承诺。在不同阶段的孩子们中,异性之间的亲密也往往存在不同的情况。有些只是异性友爱,有些则是彼此陪伴,而有些则已经具备了爱情三元素。 那么,长辈们的反应对跟异性交往的孩子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有些人会因为家长的过度干涉而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产生叛逆心理;而有些人则会因为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 就像婷一样,她因为妈妈的过度干涉而与妈妈产生矛盾,甚至离家出走。但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好好学习,考上了大学。而Dv则因为妈妈的理解和尊重而与同级的一个女生走到了最后,如今已经结婚生子。 青涩但赤诚的爱总是最打动人。当我们用“价值交换”、“互惠”这样的词衡量爱情和婚姻时,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原来我们也曾经这样单纯地喜欢一个人。无论那段关系后来如何发展,它都会在我们生命里刻下烙印。 所以,让我们珍惜这份少年之气,永远相信爱。无论你是正在经历早恋的困惑,还是已经走过了那段青涩的时光,都希望你能保持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