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情感问题:

 

标题 如何避免家庭悲剧?别让孩子成为你们感情的“第三者”
类别 婚恋情感-情感故事
内容
    一对夫妻开车外出,留下儿子小凯独自在家。
    晚上,小凯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一则车祸的报道,心中不禁担忧。
    就在这时,父母终于回到了家。
    爸爸神情悲伤地对小凯说:
    “你妈妈在车祸中去世,只有我幸存下来。”
    妈妈则对他说:
    “爸爸死了,只有我幸存。”
    小凯站在他们面前,满脸困惑和恐惧:
    到底谁说的才是真话?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诡异:
    爸爸带着小凯出去玩,完全不理会一旁的妈妈;
    妈妈则在厨房里做饭,却只准备两人的食物,完全看不见坐在桌旁的爸爸。
    他们只和小凯讲话,对方仿佛不存在。
    渐渐地,小凯发现:
    虽然父母看不见彼此,但自己却能同时看到他们。
    一天,小凯鼓起勇气,向父母透露了这个秘密。
    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吵。
    小凯不断在父母之间来回传话:“
    “你不在了,我太高兴了。”
    “终于看不到你了,真是太好了。”
    他们的话语充满了怨恨和痛苦。
    渐渐地,语言变得越来越恶毒。
    小凯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压迫,晕倒在地。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同时看到爸爸妈妈了。
    在痛苦的抉择中,小凯选择了与妈妈一起生活,从此以后,他再也看不到爸爸了。
    这个故事出自电影《继续活下去的五个故事》。
    电影的结尾揭示了真相:
    原来爸爸妈妈并没有出车祸,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事件。
    一切都只是在隐喻:
    小凯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父母关系的逐渐恶化,他们不断吵架和冷战。
    起初,父母冷战,彼此装作看不见对方;
    接着,小凯成了他们情感冲突的传声筒;
    最后,小凯被迫站队,做出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原来,在孩子的心里,
    父母冷战、争吵所带来的有毒家庭氛围,
    就像恐怖片一样令人压抑和恐惧。
    这也是现实中许多家庭的缩影:
    明明是成年人的矛盾,却牵扯了无辜的孩子。
    让孩子成为夹在两人之间的痛苦“牺牲品”。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关系中的三角化”,
    这个概念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提出,指的是:
    当两个人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方或双方通过引入第三者,减少彼此之间的正面冲突,暂时维持关系的“平衡”。
    现实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夫妻发生争执时,当核心问题涉及情绪时,他们会突然停止对话,而是转而向孩子求助,痛心疾首地询问:
    “女儿,你说该怎么办?”
    “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这样做既避免了彼此的直接冲突,又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间接向对方传达信息。
    看起来,“三角化”似乎对夫妻双方的矛盾调解有一定好处。
    但这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
    当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传递工具时,他们就被“三角化”了。
    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影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
    那么,被“三角化”的孩子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呢?
    1. 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很多年里,我就像拿着一本被扭曲的字典,‘我爱妈妈’的同义词是‘我恨爸爸’,‘我希望妈妈开心’的同义词是‘我不想见到爸爸’。
    妈妈在婚姻里受到了爸爸的伤害,而我却被当作惩罚爸爸的工具。八岁的我,心里已经住着一个三十六岁的、婚姻不幸的女人。
    最糟糕的时候,妈妈甚至不让我叫‘爸爸’,她说他不负责任,不值得尊敬。小学时我生病住院,爸爸打电话来时,妈妈正站在旁边,我几乎没能叫出‘爸爸’。
    那时我发着高烧,心里想着,‘如果我就这样死了,也许会少很多烦恼’。”
    这段话深刻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痛苦:
    当父母的婚姻破裂时,孩子会感到自责,甚至宁愿死去。
    他们总是在做选择,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背叛另一方。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站队,孩子的内心将充满强烈的痛苦和撕裂感。
    2. 抑郁症状躯体化
    被“三角化”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抑郁症状,这种情感无法转化为语言,只能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于某的父亲嗜酒,他的母亲对此深感愤怒。
    于某与母亲同仇敌忾,对父亲充满鄙视。
    然而,随着长大,于某却无法抵抗酒精的诱惑,变得沉迷于饮酒。
    每当母亲责骂他时,于某会感到羞愧,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一行为。
    心理医生揭示了这个行为的根源:
    于某内心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而酒精是父亲最明显的特征,所以他以饮酒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依恋。
    3. 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心理学家陈海贤曾提到,他的一个来访者从小就充当父母之间传话筒的角色。
    妈妈与爸爸吵架时,她会被要求去转达妈妈的情感和立场。
    然而,长大后,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角色,总是感到无力和压抑,像是一个桥梁,承担着父母情感的传递,却没有自己的空间。
    长期生活在三角化的家庭中,孩子会很难独立思考和生活,始终扮演着父母之间的纽带角色。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处理自己的情感需求,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回避依赖,无法接纳他人的脆弱。
    结语
    正如海灵格所说:“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与父母相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然而,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应该明白:
    你不该承担父母婚姻中的矛盾。
    无论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你都不该以自己的方式去承受他们的痛苦。
    你不是他们人生失败的原因,也不应为他们的命运自责。
    你的责任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们关系中的牺牲品。
    离开这种家庭环境,才能让你有机会恢复自己的内心。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7: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