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记得前些日子,我在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段话:"人生最吊诡的两件事:一是求而不得,二是得偿所愿。"没想到引发了不少朋友的共鸣。有人留言说:"这不就是在说,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又无聊,人生怎么选都是错?"而在亲密关系中,这个悖论似乎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伴侣间开始出现"我为什么要渴望一个已经拥有的人"这样的念头时,往往就是关系出现危机的信号。就像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的那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我们总是对未得到的事物保持幻想,而对已经拥有的习以为常。  在追求阶段,爱情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探戈。每个眼神、每条信息都充满张力,因为我们不确定对方会如何回应。这种不确定性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如痴如醉。但一旦关系确立,这种"狩猎"的刺激感就会逐渐消退。就像经济学家说的"边际效用递减":第一次牵手的心跳加速,第一百次可能就习以为常了。 但爱情真的适用这个规律吗?我想起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激情、亲密和承诺。如果说热恋期是激情主导,那么长期关系则需要三者的平衡。伴侣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个永远在变化的个体。就像普鲁斯特说的:"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我认识一对结婚十五年的夫妻,他们的相处之道很有意思。每年都会为对方准备一个"重新认识"的约会:像初次见面一样,分享这一年来的新变化、新感悟。丈夫告诉我:"她永远比我以为的要复杂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十五年了我还在探索。" 或许,维持爱情的关键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持续发现"。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站在山顶,而是享受攀登的过程。好的爱情应该是一座永远爬不完的山,每次抬头都能看到新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把伴侣当作已经通关的游戏,也不能把自己困在"得到即失去"的悲观里。 毕竟,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往往不是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两个普通人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依然能发现对方身上令人心动的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