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关于如何建立自信,道理都懂,但就是动不起来,怎么办? |
类别 | 女性情感-女性智慧 |
内容 | 行动起来,一天会比一天难过,但一年会比一年好过。 呆在舒适区,一天会比一天好过,但一年会比一年难过。 这三个层面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互相补足,且常常彼此相交。当其中某一个层面出现缺失时,我们就是一个脆弱的人。 而其中,底层的自尊是整个自信体系的基石,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外在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才是锦上添花。 ![]() 若无自尊,一个人要建立真正的自信是极其艰难的。 但老师知道,还是会有很多姐妹说,“老师,我做不到,怎么办?” 【道理都懂,方法也有,但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共有4个主要原因: 01、内心并不想改变。 比起改变自己,他更想改变别人。 或者他只是被焦虑和恐慌裹挟,只是想通过做点什么来摆脱这种负面的感受。 所以,他的“懂”和“执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02、认知和理解系统不协调。 简单的来说就是【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在理智层面上,确实是“懂”了,但其实内心还是坚定相信之前的那种认知。 缺乏感性层面上的情绪,情感等动力要素。 就好比你知道领导喜欢拍马屁,只要投其所好,很快就能得到重视并升职,但认知上你极其反对拍马屁,所以拍起马屁来一点也不走心或者宁愿在岗位上默默无闻也不想去拍马屁。 03、不愿走出舒适区。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计算【如何将痛苦和付出最少化,得到最大的享受和快乐】。 所以,我们会本能的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内。 而接受新的知识,就意味着要面对改变和挑战,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要经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不愿付出努力,不想承受痛苦,所以只靠幻想来满足自己,缓解焦虑,而不会付出实际的行动。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改变,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失去。 04、目标不明确。 他懂的道理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他真正想要的。 或者他只是笼统的知道“自己要改变,要更优秀”,但并不没有思考到底要变成什么样?怎样才算优秀。 偏见和顽固的执念往往是来自于无知。 针对前面三种情况,只能靠自己主动进行大量的学习与积累,扩大视野,将自己逐渐调整到一个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的状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心态,才能够让你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的深入和全面。 今天主要聚焦解决的是第四种情况,因为目标不明确或期待值过高引起的拖延和行动力不足。 如何让自己行动起来? 四个步骤: 01、如何做出一个决定? 缺乏自信的人,一般都会有选择困难症,很难在众多选项之间做出一个决定。 第一步:以手写的方式列一张清单。 完整地写下所有需要做出的决定,无论它们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如何,无论它们关于社交,私人生活还是职业,请全部写下来。 第二步:用0-100分为每一个要做的决定的困难程度打分。 同时,再用0-100分为每一个决定不履行的后果的严重性打分。 然后把两个分数相加,把所有决定按照得分高低排序。 比如,灯姐的决定清单 第三步:挑出得分最低的决定,为它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比如,办法1,早起一小时, 办法2,早起10分钟, 办法3,不早起,维持原状, 第四步:找出第三步中每个解决方案的所有利弊,统计利与弊各自的数量。 第五步:找出最容易达成的方案,即益处最多,弊端最少的那一条。 第六步:在做出选择后,付诸行动,随后以归纳性的角度,重新评估(即第二步)该决定的两个分数(即决定的难度和后果的严重性) 你会发现,一旦付出行动以后,总分就降低了。 这六步,对于有选择障碍的人来说,非常有效。 其中,第三步(选出最容易做出的决定)可以不只应用在做决定时,也可作为决策模型应用于你的所有行动中,尤其是当你准备做一件新的事情时。 02、定下可达成的合理目标。 缺乏自信的人,在定目标的时候,通常都会倾向于制定过高的或不清晰的目标(俗称“期望过高综合征”)。 而一旦无法达到这些目标,内心的无能感和自我批判的声音就会出现。 因此,目标必须要合理,才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 比如,刚跟灯姐讨论的时候,她的目标是:成为职业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并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当然,从人生规划角度来说,这个目标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些目标太长期了,至少需要几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 所以,我建议灯姐把目标定在一年之内,或者把目标拆解成每一年的小目标。 如果可以,最好是拆分到具体的每个月,每周,每天要完成的。 于是,灯姐修改后的目标就变成了: 一周内:看完《非暴力沟通》 第一个月:完成21天镜子练习 半年内:取得驾照 …… 03、评估风险和预演。 做出决定,定下合理目标后,在正式行动前,还需要在脑海中对可能发生的意外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设想应对策略。 因为缺乏自信的人,是很害怕和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他们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宁愿选择什么也不做,认为不做就不存在失败,最终陷入越害怕就越失败,越失败就越害怕的死循环。 而事先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风险评估,就好比是给自己打预防针,在心理上对失败制造免疫功能。 一.可以通过主动尝试失败,来增强对失败的心态免疫。 建议把一周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并用0-100分为每件事若失败或做错后会导致的后果严重性打分。 然后从得分最低,也就是最不严重的事情开始去主动尝试失败。 你会发现,失败的后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二.把对于失败的负面成见转换成积极地肯定句。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的心态。 比如, 别人不会原谅我的失败,一次的失败就证明我是个无能的人。 转换成正面肯定句: 没有人可以不犯错,即使是最顶尖的优秀人物,也有失败和做不到的时候。 失败了就再也挽救不了了。 转换成正面肯定句: 有些失败是可以挽救的。 工作中犯错,就证明我是个差劲的人。 转换成正面肯定句: 最重要的是减少差错,但也要把犯错的可能性考虑在内。 失败都是毁灭性的。 转换成正面肯定句: 失败有时是建设性的。 即使失败,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 失败会教我们建设性的思考方式,指引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在有必要时改变我们的行为,以便未来不再重复发生同样的失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也是进步的源泉。 说到底,一个只经历成功的人是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所以,若要增强自信,就要行动起来,迎接失败的风险。 三,相对的失败。 失败是相对于成功而言的。 但一件事情的成败并不完全是只有失败和成功这个二分法。 我们大多数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相对的失败或相对的成功。 可以如下做一个标尺,来重新评估自己的各种行为: 除了用事先的风险评估来消除对失败的恐惧外,还可以通过在脑海中预演来增强做这件事的信心。 比如,下周要和他谈判了,那么提前在心中想好自己要怎么说,以及他可能会有的反应,然后根据预想的反应来想应对策略。 像这样运用想象力进行预备是心理医生们经常使用的治疗技巧: 它可以让你在事情真实发生之前就实行你的行为企图,并在必要时提前把可能的纰漏暴露出来,从而帮助你在实际场景中从容自信。 04、即刻行动,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开始。 看了上面三个步骤,你可能会觉得需要先好好准备或者等准备好了再开始。 的确,自信严重缺失的人缺失需要很长的准备过程,他们需要万事俱备,以避免在遇到严重失败时失去行动的能力。 但请注意,在行动之前,你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都完成一遍。 即刻行动,边做边通过反馈来调整和判断目标是否合理,完成一次次迭代。 同时,请谨记以下7条法则来帮助你不再拖延: 1. 不要等到动机成熟时再行动 只有当尝到了美食的滋味后,你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 若你缺乏自信或有一点抑郁,那你不一定会产生主动性。 请记住,在付出真实的行动后,以及当某些行动带来成功时,动机就会自然出现。 2. 明确认识拖延将导致的破坏性后果 首先,把自己的消极思想转换成正面肯定句。 比如,这么多事情,我肯定做不好。 转换成正面肯定句:我相信我有处理好的能力。 其次,列出利弊清单。 画一张表格,左侧是拖延的好处,右侧是拖延的坏处。 如果利多于弊,那么最好就先关注别的事情。 如果弊多于利,那就说明尽快行动才是明智的。 3. 制定行动计划 列出所有需要实行的行动,按照难度进行排列。 从最容易的开始着手,并在时间表上做好安排。 4. 按步骤渐渐实行 小小的成果有时会带来大大的收获。 最积极主动的人会使用这一技巧: 将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分解成以15分钟为单位的多个时段,并在每个行动的时段都尽力使自己满足。 比如,每天早上花15分钟做镜子练习。 5. 在每个行动之前及之后对该行动进行两方面评估:一方面评估其难度,另一方面评估你的满足程度。(用0-100分) 比如,第一天镜子练习 预计难度70分,预计满足程度10 实际难度60,实际满足程度20 第二天镜子练习: 预计难度58分,预计满足程度15 实际难度55,实际满足程度25 6. 包容自己 为你已经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并接受自己一段时间内不能全部达成目标的事实。 7. 有进步就给自己奖励 也许你现在并没有达到目标,但只要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那就是进步,就值得给自己一个奖励。 最后,对于初始行动的选择,建议按照以下标准: .难度应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最多20分)。 .该行动可以在决定后的第二天就被实行。 .选择可轻易重复的行动。 .一次只改变一个。 .选择你喜欢且擅长的领域开始行动。 当然,也不要只顾在自己的专长上付出行动,也要更多的去挑战不太行的方面,来主动增加自信。 因为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人的身上时,也就失去了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只能将自信交付于他人的期望中。 那一旦出现问题,你极有可能立马崩溃,瞬间跌入人生谷底再难坚强起来。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