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情感问题:

 

标题 我不自信还缺乏安全感,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
类别 生活杂谈
内容

我感觉自己问题还挺多的,一直都不太自信,心里也特别缺乏安全感。而且我这人做事老是犹豫不决,面对选择的时候,完全没什么判断能力,老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我特别想改变现状,变得自信又有主见,不再这么患得患失。可我实在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帮我改掉这些毛病呀?

能感受到你对自己的期待——渴望摆脱“不自信、没安全感、犹豫不决”的状态,成为更笃定的自己。其实,这些问题更像是“自我认知”和“行动模式”长期形成的惯性,不是“缺点”,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练习慢慢调整的习惯。从“知道问题”到“改变现状”,关键是找到“小切口”,用微小的行动积累底气。分享几个切实可行的方向,你可以从最容易上手的开始尝试:

第一步:先打破“自我否定”的循环,重建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不自信和安全感缺失,往往源于心里有个“挑剔的声音”:“我肯定做不好”“我会搞砸”“别人都比我强”。这些声音会不断削弱你的自我认同,让你越来越不敢行动。

  • 每天写“3件小事成就清单”:不用是“大事”,哪怕是“今天主动和同事打了招呼”“按时完成了一份报表”“纠结很久后选了一件衣服”,都记下来。重点不是事情大小,而是让你看见“自己其实一直在做成事”,打破“我什么都做不好”的偏见。
  • 对自己说“就算搞砸,也没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行动是怕“不完美”。试着在做一件事前,先在心里预设“最坏结果”:比如“如果这个选择错了,我能承担吗?”——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最坏结果”其实没那么可怕(比如选错一份外卖,顶多不好吃;说错一句话,解释清楚就行)。当你意识到“搞砸也能收场”,对“失败”的恐惧会减轻很多。
  • 少问“我能不能”,多问“我想不想”:不自信的人容易陷入“能力怀疑”,比如“我能做好这个项目吗?”其实可以换成“我想不想试试这个项目?哪怕只能做到60分,也能学到东西”。把焦点从“证明自己行”转向“我想获得什么”,会减少自我压迫。

第二步:用“小决策训练”积累“判断底气”,告别犹豫不决

做事犹豫,不是“没判断力”,而是习惯了“逃避责任”(怕选错了要承担后果),或者“想等一个完美答案”(但现实里很少有“绝对正确”的选择)。破解的关键是:从小事开始,刻意练习“快速做决定”,积累“自己能选对”的经验。

  • 设置“决策倒计时”:面对选择时(比如“今天吃什么”“买这件还是那件衣服”),给自己定一个短时间限制(比如1分钟),时间一到必须做决定。一开始可能会慌,但你会发现:90%的“小选择”无论选哪一个,结果差异并不大。这种“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体验,会慢慢削弱对“选错”的恐惧。
  • 画“利弊清单”,但只列“3条核心标准”:面对复杂选择时(比如“要不要换工作”),别陷入“想太多”,只提炼3个对自己最重要的标准(比如“薪资”“通勤时间”“能否学到东西”),然后给每个选项打分。重点不是“找到最优解”,而是通过“结构化分析”让自己明白“我更在意什么”——判断能力本质上是“明确自己的优先级”,而不是“找到绝对正确的答案”。
  • 接受“选择没有回头路,但可以调整”:比如你选了A,后来发现B更好,别骂自己“当初怎么这么傻”,而是告诉自己“至少我知道了‘我不想要A’,这也是一种收获”。很多时候,“选错”带来的信息,比“选对”更有价值(比如选错一份工作,会让你更清楚自己讨厌什么)。

第三步:从“依赖他人意见”到“建立自己的判断框架”,培养主见

缺乏主见,往往是因为习惯了“听别人的”——小时候听父母的,上学听老师的,工作听同事的,慢慢忘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培养主见的核心,是“先学会重视自己的声音”。

  • 做“5分钟独立思考练习”:当别人给你建议时(比如“你该选这个专业”“你该买这个牌子”),别急着点头或否定,先花5分钟问自己:“我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的建议符合我的需求吗?”比如妈妈让你考公务员,你可以想“我喜欢稳定,还是更喜欢有挑战的工作?”——哪怕最后还是听了别人的,至少你“思考过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服从。
  • 给自己“试错的权力”:主见不是“一开始就对”,而是“在试错中慢慢明确自己的偏好”。比如朋友推荐一部电影,你可以先自己看简介,凭直觉决定“要不要看”,看完后总结“我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次数多了,你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比如“我不喜欢节奏太慢的电影”“我更在意剧情逻辑”)。
  • 学会“温和地拒绝”:缺乏主见的人怕“拒绝别人会引起不满”,其实可以用“肯定+拒绝+理由”的句式,比如同事让你帮忙加班,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着急(肯定),但我今天有私事(理由),实在帮不了你(拒绝)”。清晰的拒绝会让别人知道“你的边界”,也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值得被重视”。

第四步:用“具体行动”积累安全感,而不是“等待安全感降临”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当你能掌控的事情越多,安全感越足。

  • 掌握“一项小技能”:比如学做一道菜、练会PS的一个基础功能、坚持每周跑3次步。当你在某件事上有“确定的掌控感”(比如“我肯定能做好这道菜”),这种感觉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让你觉得“我有能力应对一些事”。
  • 建立“日常稳定小习惯”:比如“每天睡前读10分钟书”“每周整理一次房间”“固定时间给家人打电话”。这些重复的、可预期的小事,会给你“生活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觉”,减少对“未知”的焦虑。
  • 允许自己“依赖,但不依附”: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要么“过度独立(怕麻烦别人)”,要么“过度依附(怕被抛弃)”。其实可以试着“适度依赖”:比如遇到困难时,真诚地对朋友说“这件事我有点搞不定,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被帮助后,你会感受到“有人支持我”,同时也会明白“我不需要一个人扛所有事”。

最后想对你说:改变是“慢慢来”的过程,别逼自己“立刻变好”

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想改变”,其实已经很棒了。很多人困在原地,是因为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还是会犹豫、会自我怀疑,这很正常。就像学走路,没人能一开始就走稳。重要的是,每一次“试着做决定”“试着肯定自己”“试着表达想法”,都是在给“自信”和“主见”添一块砖。

慢慢来,先从今天的一件小事开始——比如现在,花1分钟决定“接下来10分钟要做什么”(喝水?看一页书?还是发一条消息?),做完后告诉自己:“看,我刚刚做了一个很棒的决定。”

你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让这份力量慢慢显现。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