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情感问题:

 

标题 23岁常感孤单还爱编造虚幻之事,这究竟咋回事?
类别 生活杂谈
内容

我今年 23 岁,常常觉得孤单,还总爱编造一些虚幻的事。结果因为这,朋友都开始厌恶我了。我也对亲友说谎,编造幻想内容,可我自己都不明白为啥会这样。我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总编造虚幻事物还欺骗亲友的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自己爱活在幻想世界的状态。大家能帮我分析下原因,再给点改变的建议吗?

你的困扰其实藏着两个相互缠绕的问题:“为什么会忍不住编造虚幻?”“如何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 我们可以先拆解背后的心理逻辑,再一步步找到破局的办法——其实你不是“爱说谎”,更可能是在用一种笨拙的方式,对抗内心的孤单和自我怀疑。

一、先理解:为什么会忍不住编造虚幻、活在幻想里?

23岁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我们既渴望被世界看见,又害怕真实的自己“不够好”。你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这几种深层需求:

  • 用“虚幻”填补孤单的空洞

    孤单的本质是“渴望连接却得不到回应”。当现实中没人关注你的情绪、倾听你的想法时,编造故事(比如“我昨天去了一个超有趣的派对”“我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人”)其实是在“创造话题”——哪怕是假的,至少能换来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短暂的)。就像一个孩子没人陪,会自己对着玩具编故事,本质上是在用想象“假装”自己不孤单。

  • 用“幻想”逃避对“真实自我”的不满

    或许你觉得现实中的自己太普通、太黯淡:可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经历,可能社交时总觉得紧张,可能对现状(工作、生活)不够满意。而幻想里的“你”,可以是更耀眼、更顺利、更被人喜欢的——这种“理想自我”能暂时掩盖真实的挫败感,给你一种“我其实还不错”的安慰。

    就像有人现实中社恐,却在游戏里扮演开朗的领袖,本质是用幻想弥补自我认同的缺口。

  • 用“编造”试探“被接纳的底线”

    你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说实话,说我其实很孤单、很普通,大家会不会更不喜欢我?” 于是先编造一个“更安全”“更有趣”的版本,看看能不能被接纳。如果对方相信了、热情回应了,你会暂时松一口气;但一旦被拆穿,反而会印证“真实的我果然不被喜欢”,更不敢说真话了。这是一种带着恐惧的“自我保护”,却慢慢变成了伤害关系的枷锁。

二、怎么慢慢走出来?试试这3个“小步骤”

改变的关键,不是立刻停止编造(那样会像突然抽走支撑自己的拐杖,反而更痛苦),而是先“看见”真实的自己,再一点点用真实的连接替代虚幻的慰藉。

1. 先做“情绪侦探”:记录“编造前的瞬间”

下次忍不住想编故事时,停下来问自己3个问题,写在手机备忘录里:

  • 刚才发生了什么?(比如:朋友在聊旅行,我插不上话)
  • 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比如:尴尬、觉得自己很无趣、怕被冷落)
  • 我希望通过编造获得什么?(比如:想让他们觉得我也有精彩的经历、想融入话题)

记录久了,你会发现:编造不是你的“本性”,而是你应对“尴尬、孤单、自我怀疑”的“应急反应”。当你看清“我其实只是怕被丢下”,就不会再因“说谎”而过度自责——你只是暂时没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2. 用“微小的真实”替代“宏大的虚幻”

不必强迫自己“立刻说所有真话”,可以从“说一点点真实”开始。比如:

  • 朋友聊旅行时,与其编“我去过XX国家”,不如说:“我暂时没去过,但听你说的好有趣,你觉得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用“真实的好奇”替代“虚假的参与”)
  • 当别人问“最近怎么样”,与其编“我超忙,项目超顺利”,不如说:“还行,就是偶尔有点孤单,你们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吗?”(用“真实的感受”替代“虚假的完美”)

一开始可能会紧张,怕对方觉得“你好普通”,但试试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其实更在意“被真诚对待”,而非“对方多厉害”。哪怕你说“我最近没什么特别的事”,愿意听别人讲,也比编故事更能拉近距离。

3. 给“真实的自己”找点“存在感”

孤单和幻想的背后,往往是“觉得自己没价值”。试着在现实里做一些“小而确定”的事,让自己感受到“真实的存在”:

  • 培养一个能独处的爱好(比如画画、拼图、养花),在专注做事时,孤单感会变淡,也会慢慢喜欢“和自己相处”的感觉;
  • 做一些“微小的利他”(比如帮邻居取快递、给朋友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歌),不必求回报,只为感受“我也能给别人带来一点温暖”;
  • 写“真实日记”:每天花5分钟,只写“今天真实发生了什么”(哪怕是“今天吃了一碗好吃的面”),不添油加醋。慢慢你会发现:真实的生活哪怕平淡,也有它的重量——你不需要活成“故事里的人”,你本身就值得被看见

最后想对你说:

23岁的迷茫、孤单、对自我的不确定,其实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你编造虚幻,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太渴望被爱、被关注,只是暂时没找到更合适的方式。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可能会有反复(比如今天说了真话,明天又忍不住编了一句),但没关系——每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编造”,每一次“试着说一句真话”,都是在向“真实的自己”靠近。

你不必成为“完美的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那个会孤单、会普通,但愿意一点点接纳自己的你,本身就很珍贵。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是专业的婚姻咨询、情感专家,为挽救婚姻修复关系、挽回爱情、分离小三、婚外情、出轨、离婚、分手、家暴、情感咨询等问题提供情感心理指导,帮助您分析解决情感难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9: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