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呼光切,音肓。【说文】芜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语】田畴荒芜。【韩诗外传】四谷不升谓之荒。【尔雅·释天】果不熟为荒。
又废也。【书·蔡仲之命】无荒弃朕命。【传】无废弃我命。
又大也。【诗·周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书·益稷】惟荒度土功。【传】大治度水土之功。
又【书·禹贡】五百里荒服。【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又掩也。【诗·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又空也。【吴语】荒成不盟。
又蒙也。【礼·丧大记注】在旁曰帷,在上曰荒。
又【集韵】同慌。【楚辞·哀郢】荒忽其焉极。
又通肓。【史记·扁鹊列传】搦髓脑揲荒。【注】荒,膏荒也。
又地名。【水经注】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梁元帝·玄览赋】夕瞻荒谷之寺。
又岁名。【尔雅·释天】大岁在己曰大荒落。
又姓,见【通志·氏族略】。
〔【吴语】荒城不盟。〕 谨照原文城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