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康熙字典》 【辰集下】【毛字部】
【唐韵】里之切【集韵】【韵会】陵之切,并音厘。【说文】牦牛尾也。【周礼·春官·乐师有旄舞注】旄舞者,牦牛之尾。【疏】山海经,潘侯之山有兽,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又【山海经】荆山,其中多牦牛。【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杜甫诗】天马跂足随牦牛。
又马尾亦曰牦。【淮南子·说山训】马牦截玉。【注】牦,马尾也。
又毛之强曲者。【前汉·王莽传】以牦装衣。【注】师古曰:毛之强曲者曰牦,以装楮衣中,令其张起也
又【前汉·五行志】天汉三年八月,天雨白牦。
又【小尔雅】杂毛曰牦。
又长毛也。【后汉·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舆人歌之曰:狗吠不惊,足下生牦。【注】牦,长毛也。犬无追吠,故足下生牦。
又罽也。【尔雅·释言】牦,罽也。【郭注】毛牦,所以为罽。【邢疏】织毛为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马之带鞅也。
又凡言物之细者为牦。【列子·殷汤篇】以牦悬虱于牖。【曹植·九华扇赋】篾牦解而缕分。
又与厘通。【史记·苏秦传】毫牦不伐,将用斧柯。【前汉·律历志】不失豪牦。【注】孟康曰:十豪为牦。
又【广韵】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并音毛。义同。亦作𭤎髦牦。
又【集韵】郎才切,音来。义同。○按《周礼·春官》注:牦,音毛。刘音来,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牦,或作𭤎。考《庄子·逍遥游》𭤎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注:郭吕之反,徐、李音来,又音离,司马云:旄牛。据此知诸家音切虽异,而义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