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呼骨切,音笏。【说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齐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又【广韵】倏忽也。【尔雅·释诂】尽也。【注】忽然尽貌。【左传·文五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又灭也。【诗·大雅】是绝是忽。【传】忽,灭也。
又【集韵】轻也。一蚕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刘德曰】忽,蜘蛛网也。
又慢忽也。【后汉·崔骃传】公爱班固而忽崔骃。
又忽荒,空无著也。【贾谊·服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又姓。明有忽忠,忽明。
又通作曶。【前汉·扬雄传】时人皆曶之。【注】与忽同
又仲忽,人名。【前汉·古今人表】作中曶。 亦通作笏。【仪礼·士丧礼】竹笏。【注】今文笏作忽。 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注】与忽同。无根本貌。
又叶火一切,音翕。【前汉·班固叙传】元元本,木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杪忽。
又叶许月切,音血。【陆机·云赋】盈八纮以余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于迁晷,迈崇朝而倏忽。 【说文】从心勿声。【长笺】亦书作忽。◎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说文》疏解,如忽字,借义通义甚多,而精蕰正讹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则众义皆可废矣。说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驳正经史借用处,则字义已明,不必过为迂论臆断也。凡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讹辨驳者,俱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