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健康知识


    三伏天养生健康知识
     三伏天养生健康知识1
    盛夏来了!马上就开始入伏了,夏季三伏最难熬,温度高,如果再去运动,很容易受伤。那么,怎么过三伏天才不中暑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走暑”去,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那么,怎么走暑呢?……
    
    三伏天健康“走暑”
    让大家选择“走暑”其实是有原因的。夏天外界阳气最旺,这时多到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然而三伏天热,很多人都憋在家里不出门,其实这对身体是不好的。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因为出汗既能排走体内毒素,又能调节体温。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要出汗,而做剧烈运动,在高温下大量出汗易损阳气,还很容易中暑,所以一般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就不合适了。
    权衡之下,进行走路的慢运动就是最佳选择了。
    除了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郊区当然是最好的避暑选择。
    那些山里,云雾缭绕、烟岚弥漫、溪泉涓涓、树木葱郁,毫无遮拦的绿色扑面而来……漫步在清凉峡谷间,原始生态的青山绿水,原始风情扑面而来。
    在山峰登高,一览胜景,满目皆绿,深深地吸入一口气,仿佛触摸到了整个森林,好一片清凉!
    “走暑”是有诀窍的,你要把握三个原则。要匀不要急:匀速行走最省体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急一阵歇一阵的走路方式最累人;而且匀速走路 能让你走得更久,一般40分钟,2~3公里是最合适的。
    走硬不走软:不要因为贪图凉爽和舒适在河滩、湿地和草地上行走,这样既没有在硬地上行走效果好,也不安全。而且在水泥、沥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滩、湿地等软地面行走更省劲。走阶不走坡:避暑度假,很多人会选择去野外爬山郊游,这时候上下山时尽量走石阶,少走山面斜坡,这样较符合力学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
    当然,走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补水。随身必备一瓶自制的淡盐水,适当补充一些能量,这是必要的。
    三伏天养生健康知识2
    三伏天灸注意事项
    1、天灸贴药部位多在颈背部、腹部、腰部,建议穿宽松、深色的衣服,女士建议不穿连衣裙。
    2、天灸药物为芳香走窜的药物,皮肤有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度出水泡等表现属于正常反应。如感到灼痛,可随时撕除。去除贴药后,如局部出现水泡乃正常现象,轻者可自抹万花油;若水泡溃破可自行涂紫药水,结痂后待自然去痂,注意预防感染,若局部反应严重者,请到医院处理。治疗当天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宜用温水洗澡。
    3、接受治疗的当天,戒食牛肉、烧鹅、鸭、花生等易化脓食物,避免生冷食物或者进食虾、蟹。
    特殊人群需知:
    病患:感冒发烧者、患有恶性肿瘤、皮肤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疾病等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天灸。
    少儿: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贴药,孩子肌肤腠理疏松更容易吸收,因此贴药的时间也只需要成人的1/4左右,即一般只需贴1/2~1小时即可。
    女性:孕妇和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不可进行天灸,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末期的经期女性,可进行天灸。
    贴药几次治病保健效果最好
    如果随便增加次数、自定时间,不就成了日常的穴位敷贴了吗?另外,天灸到底做多少次才合适?是否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对此,专家认为,按特定时间敷贴是“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有别于日常穴位敷贴之处,这种疗法一般选初、中、末伏三个时间点最宜,而因中伏和末伏大多间隔长达20天左右,为提高保健治疗效果,所以中间会增一次加强灸以巩固和提高效果。也就是说,三伏期间一般贴四次药就够了,并无研究证明在此期间接受敷贴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现象:
    天灸时间令人眼花缭乱。“三伏天灸,以前有中伏加强灸和末伏加强灸,今年怎么又冒出个初伏加强灸?今年的初伏天本该是今天,往年很多医院的天灸治疗基本是从初伏这一天开始的。以往,广州只有几间大型中医院开展天灸治疗,而现在已经是遍地开花,大小西医院、私人诊所、社区医院、疗养院等都在开展天灸,治疗时间也让人眼花缭乱。以今年为例,有不少细心的街坊发现:早在10天前,一些医院就已开始推出伏前灸、预伏灸、初伏加强灸,每一个伏天都衍生出加强灸,有的干脆将治疗时间扩展成7月4日至8月22日,更加宽泛。对此,有街坊叫好,认为时间上更灵活、便利,但也有街坊感到困惑:如果随便定时间,那还能叫“三伏天灸吗?另外,令不少一直热捧天灸的老街坊感到无所适从的是,以往每年只要贴三四次,但现在一些医院的预告已增加至五六次,究竟要接受多少次治疗才合适。
    提醒:
    一般贴四次就够了。对此,专家认为,按特定时间敷贴是“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有别于日常穴位敷贴之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其实三伏天贴药一般在初、中、末伏三个时间点最宜。专家介绍,而由于中伏和末伏一向时间间隔较长,一般都在20天左右,中间增一次加强灸,有助于提高保健治疗的效果。也就是说,三伏期间一般贴四次药就够了,如果不是因时间赶不上漏了敷贴,基本无需在初伏或末伏过后特别加强。目前也无研究证明三伏期间接受敷贴的次数越多效果就一定越好。
    三伏天灸能治疗哪些疾病
    第一类: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第二类: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第三类: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结语:
    总的来说,三伏天灸还是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好处的,但是也不要盲目的进行三伏天灸,也不要过多的进行三伏天灸,一般来说在三伏天贴四次药就可以了,希望大家可以注意。
    三伏天养生健康知识3
    伏天要注意“扶阳”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因此,人们要尽量避免做一些伤阳之举,应护阳。
    三伏天,补水是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伏天还要注意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伏天,冬病夏治有讲究
    伏天是冬病夏治好时节。其中伏季贴敷疗法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我国农历“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期间,利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用特定的中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贴敷,以治疗某些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的疾病,增加抵抗力。但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冬病夏治”主要针对三周岁以上虚寒体质的人群,患有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冷易加重的疾病,如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风湿病等,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不适合冬病夏治。
    伏天饮食,多酸多甘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超过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头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另外,夏季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三伏天,饮食需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